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商业 > 设计苍穹下的系统建构者——郑少轩与平面设计智能化的突围之路

设计苍穹下的系统建构者——郑少轩与平面设计智能化的突围之路

编辑:吴雄      来源:环球新闻网     2024-07-28 上午 10:17:42     浏览量: 63817 分享到:

寇林报道 2024年7月,深圳至道品牌顾问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,3000余组企业宣传图形在电子屏上展开双轴分布模型,静态结构与动态响应在此间流转。郑少轩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,突然俯身调整了一组图层耦合参数——这……

寇林报道

2024年7月,深圳至道品牌顾问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,3000余组企业宣传图形在电子屏上展开双轴分布模型,静态结构与动态响应在此间流转。郑少轩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,突然俯身调整了一组图层耦合参数——这个动作,让图形设计响应延迟从0.8秒压缩至0.12秒,也让传统设计软件”图层逻辑不透明”的行业痛点,有了新的破解路径。

这位刚满20岁的青年设计师,一年前刚刚就读于SchooIofVisuaIArts大学平面设计专业。如今,他研发的图形智能匹配系统,已成为多家上市公司品牌升级的技术基座,其提出的”平面设计系统化”理念,正悄然重塑着行业对创作本质的认知。

从图层革命到系统重构

设计界流传着个半开玩笑的说法:“90%的设计师时间,都耗在图层管理的琐碎里。”郑少轩对此深有体会。2021年他在实习时参与某汽车品牌全球发布会视觉设计,因不同终端显示的图形版本差错,团队连续三天通宵校稿。

“图层就像叠起来的透明纸,传统软件里后加的图层会遮住前面的,修改时牵一发而动全身。”郑少轩在工作室的白板上画着示意图,”我当时就想,能不能让图层像积木那样,既能组合又能单独拆解?”

这个念头催生了他的第一项技术突破。他用三个月时间,对1200组商业设计案例进行图层解构,建立起“视觉语义节点库”,将图形元素拆解为可独立运算的基础单元。2022年推出的平面设计元素智能匹配优化与效果可视化预测软件,通过静态-动态双轴分布模型,实现了多终端视觉一致性的动态还原。某知名电商平台使用该系统后,大促期间的视觉更新效率提升400%。

但郑少轩的野心不止于此。2023年他发布多维拟真3D动态平面交互设计创生引擎软件时,特意保留了原始代码注释:“设计不应是孤立的图形生产,而要成为信息流转的枢纽。”这套系统能让静态海报自动生成分屏动画、AR交互、数据可视化三种形态,在文博展览领域已被应用于17个国家级展陈项目。

今年上线的全域智控平面设计素材智能管理云平台系统 V1.0,更是将这种系统思维推向极致。平台整合了280万条设计资源元数据,却故意不设置“一键生成”功能。“算法是翻译器,不是作者。”郑少轩演示时强调,设计师设定表达意图后,系统会提供12种实现路径,但最终选择必须由人来完成。

反潮流的设计哲学

当AI设计工具以“秒出百稿”为卖点席卷行业时,郑少轩的实验室却挂着块手写木牌:“慢下来,想清楚。”这种看似逆势而为的坚持,源自他对设计本质的思考。

2023年国际设计大会上,某知名AI公司演示了“输入需求自动生成整版杂志”的技术,现场掌声雷动。轮到郑少轩发言时,他却展示了一组对比案例:AI生成的100张海报在美学指标上无懈可击,但其中87张存在信息层级混乱;而经他的系统辅助设计的作品,虽然耗时增加30%,信息传达准确率却提升至92%。

“智能设计的终极目标,是让受众更快理解而非让设计师更快交稿。”这句在行业论坛上引起争议的话,后来被收录进《中国设计年鉴2024》。他在多个场合强调:“把重复劳动交给机器,把结构构思留给人类——这才是人机协同的正确姿势。”

这种理念正在渗透进设计教育。中央美院将其“双轴分布模型”纳入《智能设计原理》课程,授课教师李帆评价:“过去我们教学生’怎么画’,现在郑少轩让我们思考’怎么构建’。”上海一家中型设计公司更将其理念拆解为12条研发准则,创始人王颖说:“他用三个月打磨一个图层算法的较真劲儿,让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创新。”

从课桌到行业的跃迁轨迹

郑少轩的书桌抽屉里,还锁着2023年的设计手稿。泛黄的A3纸上,用红笔圈着的“图层透明化”构想旁,有导师当时的批注:“想法有趣,但实现难度堪比造火箭。”

那时的他,正为验证一个图形匹配假设,在宿舍用普通笔记本电脑跑数据,连续三天只睡7小时。“最绝望的时候,300组测试数据全部跑偏。”他现在轻描淡写的经历,在当时曾让他躲在教学楼楼梯间接踵而至的质疑声中,郑少轩找到了独特的破局之道——扎根行业一线。

2023年夏天,他带着原型系统进驻一家国内享有盛誉的设计公司,以“免费技术支持”换来了三个月的实战机会。为解决移动端图形变形问题,他跟着美工一起盯屏幕、改参数,最终从包装折痕原理中获得灵感,发明出”自适应边界算法”,也成功入职公司,成为公司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平面设计师。

这种“在游泳中学习游泳”的模式,让他的技术始终保持落地性。国内一线快消品牌CMO张敏回忆:“第一次见他时,这个年轻人拿着厚厚一叠超市货架照片跟我们讨论’视觉抓取率’,那专业程度不像个学生。”

如今,郑少轩开发的系统接连突破行业上限,但他仍保持着每周看30个客户案例的习惯。在实验室墙上,贴着张特殊的进度表:不是功能开发节点,而是不同行业的设计痛点攻克清单。其中“医疗图形通俗化”项目旁,画着个笑脸——那是他刚完成的儿童疫苗接种宣传系统,让3-6岁儿童的信息理解度提升了58%。

暮色中的会议室,电子屏上的图形仍在无声流转。郑少轩拿起笔,在最新的流程图上添了个新节点:“情感化参数”。这个举动让人想起他常说的一句话:“设计的智能化,终究是为了让科技更懂人心。”

从三年前那个在宿舍熬夜编程的青涩少年,到如今构建设计新范式的青年学者,郑少轩的成长轨迹,恰似中国设计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微观样本——在效率与深度、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中,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突破之路。

素材来源:[设计网],本平台对内容进行了整理,仅供学习之用,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标注